作为一个在青岛长大的“土著”配资合作网,我从小就被财神节的鞭炮声和饺子香“熏”到大。
记得小时候,每到农历七月廿二,奶奶总要在院儿里支起香炉,摆上三牲供品,嘴里念叨着“财帛星君保佑,今年生意旺,孩子考学顺”。
那时候不懂,只觉得这配资合作网天的饺子比平时香,鞭炮比过年还响。
后来才知道,这财神节可不是普通日子,
它是财帛星君李诡祖的“成道日”,在山东、河北一带,比正月初五的“迎财神”还热闹三分。
要说这财神节的来历,得从北魏说起。
李诡祖是淄川人,当过曲周县令,清正廉明,死后被百姓尊为“增福财神”。
传说他七月廿二这天羽化登仙,成了专管金银财帛的星君。
展开剩余82%到了清代,胶东一带的商人把他捧成了“财神爷”,尤其是青岛、即墨、潍坊这些地方,财神会能连办三天,鞭炮声能从早响到晚,比春节还热闹。
现在的青岛,每到这天,商户们早早挂起红灯笼,摆上供桌,供着财神像、水果、糕点,连路边卖生菜的小贩都要喊两嗓子“生财生财”!
先说“要吃”。
这天最讲究吃“元宝”——饺子!饺子形似元宝,寓意“招财进宝”。
奶奶总说,财神节吃饺子得“包”出财气:肉馅要肥瘦相间,象征“财不外露”;
饺子皮要擀得圆圆满满,寓意“财源广进”。
除了饺子,还得吃生菜、菠菜,生菜谐音“生财”,菠菜谐音“有财”,连鱼都不能少,取“年年有余”的彩头。
有年我偷懒没吃生菜,奶奶追着我喂了三筷子,说“不吃生财,财神爷不进门”!
再说“2不关”。
头一个不关是“不关窗”。财神节这天,家家户户都得把窗户打开,说是“财气要进屋,不能挡了门路”。第二个不关是“不关门”。
商户们这天不关门,图个“财源不断”的好彩头。
记得小时候,邻居张叔的杂货铺财神节当天从不关门,哪怕只留个缝儿,也要让财神爷“进得来,留得住”。
现在想想,这习俗里藏着老祖宗的智慧——敞开门窗,既是迎财神,也是迎客,生意自然红火。
接着是“3要扫”。
财神节前得大扫除,扫去晦气,迎进财气。
奶奶总说,扫的时候要从门口往屋里扫,把“财气”扫进来;扫完还要把扫帚立起来,寓意“财不外流”。
除了家里,商铺也得扫得干干净净,连货架上的灰尘都不能有,说是“财神爷爱干净”。
有年我偷懒没扫,奶奶拿着扫帚追了我半条街,边追边喊:“不扫财气,财神爷不落脚!”
最后是“4不说”。
财神节这天,忌讳说“破”“坏”“穷”这些字眼。奶奶总提醒,不能说“没钱”“亏了”,要说“财源广进”“生意兴隆”。
连“完了”“没了”也不能提,得用“圆满了”“有了”代替。
有年表弟说了句“没钱买鞭炮”,被奶奶瞪了一眼,赶紧改口“财神爷送钱来”!
这些忌讳看似迷信,细想却藏着对生活的美好期盼——多说吉利话,心情好了,干劲儿足了,财气自然跟着来。
如今,财神节早不只属于商人,普通百姓也跟着凑热闹。小区里的大爷大妈们这天也会摆个香炉,供上水果,图个“全家平安,财气不断”的好兆头。
有人说这是封建迷信,可在我看来,这更像一种文化传承——它承载着老祖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也藏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。
就像奶奶说的:“财神爷不是真能给你钱,是让你心里有个盼头,日子才有奔头。”
今年的财神节,我打算回家陪奶奶包饺子。
虽然现在超市里啥都能买到,但奶奶亲手调的饺子馅,带着岁月的味道,比啥都香。财神节不是迷信,是咱老百姓对生活的热爱,对美好的期待。
记住这“1要吃、2不关、3要扫、4不说”,不是为了求财神爷赐福,而是为了让自己心里有光,脚下有劲,日子越过越旺。
毕竟,财气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自己挣来的,是心里藏着的希望。
这,才是财神节最实在的“财”——不是钱,是心气儿,是盼头,是咱中国人骨子里的那份热乎劲儿。
发布于:山东省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