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斗和珅三亚股票配资,是相声、戏剧中喜闻乐见的戏码。 与和珅斗智的人物主要是刘墉、纪晓岚。有些较为严肃的影视作品中,主角会是王杰。
但 真正让和珅忌惮、甚至不敢招惹的那位正直大臣,却 少有人知。
他就是赫赫有名的乾隆朝领班军机大臣 阿桂。
近期热播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 《左宗棠收复新疆》,向人们展现了民族英雄左宗棠收复及经略新疆的辉煌历史功绩。其实 在左宗棠之前, 阿桂就已经略和建功新疆,这也是 他众多功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,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,安定了新疆各地。然而,这仅仅是深入治理新疆的开始。
彼时,这片广袤的土地历经各种叛乱势力的长期割据,民生凋敝、经济萧条、边防空虚。 如何让这片大美之地成为“长治久安之地”,是摆在清王朝和乾隆帝面前的一大挑战。
在此关头, 阿桂脱颖而出,成为 乾隆帝经略新疆最为倚重的股肱之臣。
展开剩余85%▲清,《阿桂像》轴。此图是光绪朝宫廷画家沈贞依据紫光阁内的阿桂画像绘制的摹本。(图片来源:故宫博物院)
(一)战场上的筹谋者
阿桂(1717—1797年),出身于正蓝旗。家世颇为显赫,其父阿克敦历仕康、雍、乾三朝,官至刑部尚书、协办大学士,以学问优长、持法公允著称,深得皇帝信任。
深厚的家学渊源与严格的庭训,塑造了阿桂沉稳坚毅、通晓经世的品格。乾隆三年(1738年), 阿桂考中举人,后任兵部主事,开始熟悉军事与行政事务。
在乾隆皇帝平定新疆过程中,正当盛年的 阿桂作为将领参与了 平定准噶尔部、剿灭大小和卓叛乱等多场战事。
1755年,38岁的阿桂随定北将军班第远征准噶尔,主要负责北路军的粮饷督运工作。
▲格登山。(图片来源:文旅兵团)
当清军主力推进至伊犁河谷时,准噶尔汗达瓦齐率万余部众据守 格登山,依山临水构筑工事。考虑到强攻必造成重大伤亡,阿桂在军事会议上提出极具冒险性的 夜袭方案: 派熟悉地形的阿玉锡率领精兵,携带短兵器轻装攀崖突袭。
随后,阿桂亲自为阿玉锡选拔勇士,并为他们准备了火绳、硫磺等引火之物。当夜,将士们突破敌军警戒线,在营寨内四处纵火制造混乱。达瓦齐军误判清军主力来袭,自相践踏溃逃,清军乘势发起总攻。
此役阿桂虽未直接冲锋陷阵,但 凭借战术策划与完备的后勤保障,获得乾隆皇帝的朱批肯定。
▲《平定西域战图》之《格登鄂拉斫营》。(图片来源:故宫博物院)
1756年,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,率军围攻驻伊犁的清军指挥部,定边左副将军班第自尽殉国。
阿桂率兵返回伊犁时,叛军正在围城。 阿桂针对叛军先降再叛、内心害怕清朝大军的心理,命令士兵多树旌旗昼夜击鼓,制造大军来援的假象,并派出多股骑兵袭扰叛军粮道。同时,对叛军将领衮布晓以大义,阐明利害,促使其临阵倒戈。这套组合拳下来,阿睦尔撒纳只得撤围西逃。
次年,哈萨克中玉兹可汗阿布赉也放弃支持阿睦尔撒纳,并通过向清军赠送绸缎茶叶、约定互市贸易等方式表达诚意。通过彻底切断叛军外援,清军顺利平定了阿睦尔撒纳叛乱。
在此期间,阿桂也意识到,新疆距中原路途遥远,粮饷、后勤输送困难。于是,开始 在伊犁周边组织军屯,这一经验为他日后大规模推广屯田政策埋下伏笔。
▲《平定西域战图》之《平定伊犁受降》。(图片来源:故宫博物院)
(二)天山下的“播种者”
前线的实战经验不仅淬炼了阿桂的 军事能力,也让他对 边疆治理有了更全面的见解。
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,乾隆帝意识到,若要 切实管理新疆,必须解决 驻军生存与边疆稳定的根本问题。对此,阿桂上奏称:“守边以驻兵为先,驻兵以军食为要。伊犁河以南海努克等处,水土沃衍,宜屯田……增派官兵驻防,协同耕种”,提出 “以边养边”的思路。
获得乾隆帝首肯后,阿桂开始 大规模推动屯田,两年内垦荒数万亩,使驻军粮食实现自给。这不仅减轻了朝廷财政负担,更吸引内地各族移民及南疆维吾尔族民众来到北疆参与开发,形成 多民族共耕共居的格局。
阿桂在新疆的最大贡献,是打造了一套既能打仗又能种田的屯城系统。他亲自带人考察地形,参与了著名的伊犁九城的筹备和修建。每座城都既能独立防守又能互相支援,形成严密的防御网。
惠远城是九城中的核心,作为新疆最高军事长官伊犁将军的驻地,城里不仅有兵营和衙门,还建有官学、药局和关帝庙,把中原的城市规划完整搬到了边疆。这种设计不仅方便管理,更让官兵和家属在边疆也能过上安定的生活,增进与当地各族群众的交融。
▲惠远古城钟鼓楼(90年代摄)。(图片来源:霍城县融媒体中心)
阿桂的屯田制度不仅是 古代屯田制的延续,更给边疆地区设计了一套 “生产+防御”的新组合。他把中原的代田法和区田法带到了新疆,还结合南疆的坎儿井灌溉技术,修建了纵横交错的水渠。同时还组建了不同的屯田队伍,推进多民族协作,让伊犁河谷很快变成了粮仓。 《清史稿·阿桂传》中记载:“阿桂造农器,督诸屯耕穫,岁大丰。”
这些措施不仅彻底解决了驻军的粮饷困局,更通过大规模土地开发、水利建设、民族协作及军事化管控,将伊犁河谷塑造成清朝统治新疆的政治、经济与军事核心。这种 “因地制宜”“军民结合”“多族共垦”的模式, 为清朝在新疆的长期统治奠定了基础。
▲2024年9月20日,在伊宁市伊水街道农田里,正在机械化收割水稻。(图片来源:伊犁零距离)
(三)多民族协作的助推者
乾隆皇帝评价阿桂: “诚而有谋,英弗恃勇。集众出奇,成勋克巩。”
阿桂一生中,三次长时间留驻新疆,时间超过10年。十余年间,他在天山南北构建起融军事防御、农业生产、民族治理与文化交融于一体的边疆治理模式,强化了清王朝对新疆的有效统治。
▲天山下的花海。(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 )
更难能可贵的是,他打破民族界限, 以土地为纽带,汇集各民族同胞:使锡伯营精骑持弓戍边的同时挥锄开渠,令南疆农户携坎儿井技术北迁拓荒,促成满、汉、维吾尔、锡伯等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性协作。
这些屯田制度设计既保留清朝的军事优势,又发挥维吾尔族农耕特长,还吸纳了汉族的先进技术,堪称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一次典范。
阿桂也以其功业,跻身中国古代边疆经略者前列。
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始终尊崇 大一统理念, 将新疆地区置于国家大一统格局下进行治理。 从阿桂到左宗棠,一代代人不懈努力,维护了新疆社会安定,推动了开发建设,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融通,积淀了 国土不可分、国家不可乱、民族不可散、文明不可断的深沉历史意识和牢固共同信念,积累了中华民族边疆治理的理念和经验。
来源:道中华三亚股票配资
发布于:北京市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